【實驗技術系列- 組織切片染色】

發佈於 2024-8-30

組織切片染色是一種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或細胞結構的技術,將組織切片染色,增強不同結構的對比度,使得研究者能夠透過顯微鏡更清楚地分辨細胞的形態、位置與結構差異。以下為臨床常見的染色方法:

(1) 蘇木精-伊紅染色(H&E stain)

蘇木精(Hematoxylin)是一種鹼性染劑,對酸性結構(嗜鹼性結構)具有親和力,包括DNA、RNA等核酸,蘇木精能夠藉由與細胞核內的DNA及核糖體中的RNA結合,而使細胞核呈現藍紫色;伊紅(Eosin)是一種酸性染劑,對鹼性結構(嗜酸性結構)具有親和力,包括細胞質中的蛋白質、胞外基質等,伊紅能夠使得細胞質、膠原纖維、紅血球等結構被染成紅色。H&E染色為臨床最常用的染色方法,用於一般組織學觀察,常見於肝臟、腎臟、腫瘤等切片。

(2)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(IHC stain)

免疫組織化學染色(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)是在抗體上結合螢光或可呈色的化學物質,利用抗體與生物組織中的抗原具特異性結合的免疫學原理,能夠用來檢測目標抗原的表現量與位置,並提高病理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。IHC染色常應用於腫瘤組織的標誌物(Bio-Marker)檢測,透過染色判別目標抗原的表現與否,協助臨床醫師挑選適合病人的癌症用藥。

(3) 革蘭氏染色(Gram stain)

革蘭氏染色主要用於細菌檢體。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厚且主要由多層肽聚糖構成,能使得染色劑牢固地結合在細胞壁上,這類細菌在染色過程中能夠保留結晶紫染劑,即使經過脫色劑(如酒精或丙酮)處理後仍保持紫色;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較薄,肽聚糖層單薄,且外覆一層脂多醣(LPS)膜,造成染色劑較容易被脫色劑洗脫,這類細菌在染色過程中,第一劑結晶紫染劑會在脫色劑的作用下被洗脫,隨後染上番紅或沙黃染劑而使細菌呈現紅色或粉紅色;革蘭氏染色的結果運用於細菌的鑑定,能夠協助臨床初步判定病人感染的細菌種類,從而選擇適合之抗生素進行治療。

 

#H&E_Staining

#IHC

#Gram_Staining

#組織切片染色

NGS & 第三代定序服務


Nanopore,Illumina長短序列機型齊全
高效率,高品質的好選擇
專業的樣品品管程序與文庫製備
專業的生物資訊分析與服務諮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