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實驗技術系列-黴漿菌檢測方法】

發佈於 2025-10-31

黴漿菌 (Mycoplasma)是目前發現最小且能自行繁殖的病原體。而感染黴漿菌的症狀從毫無症狀、咳嗽到全身感染都有可能發生,有時難以察覺。而針對臨床診斷或是細胞生物製藥應用領域,黴漿菌檢測方式也會有所不同。

臨床檢測方式可分為三種:

1.  快速篩檢檢測: 透過血液中針對黴漿菌的特異性抗體水平進行檢測,市面上有商業化快速檢測試劑可供使用。優點是快速且好取得,但準確性相對較低。

2.  PCR核酸檢測: 利用特定性的引子擴增出黴漿菌核酸序列,來判斷是否感染,能提供重症緊急病患快速且準確的檢測方式。優點是時間短且準確性高,但檢驗需要在專業實驗室中進行操作。

3.      直接培養法: 將樣本接種到黴漿菌培養基中,同時也須以正負反應作為對照組,並觀察其生長狀況及型態,典型黴漿菌菌落類似荷包蛋 (圖一)。優點是最為靈敏且直接的方式,由於可以觀察其生長型態,準確性高;缺點則是黴漿菌生長較為緩慢,需要較久的時間。

        細胞生物製藥應用檢驗方式大致相同,而其中指示細胞培養法與上述有所差異。細胞培養法是以螢光染劑(bisbenzimide, Hoechst 33258)來偵測黴漿菌污染。此染劑會與DNA的Adenosine-Thymidine (A-T) rich區域進行結合,而黴漿菌之 DNA中A-T含量佔多數(55~80%),被污染之細胞經染色後,在細胞核外與周圍可看到許多螢光小點 (圖二)。

 

#黴漿菌

#Mycoplasma

#Bisbenzimide

#Hoechst33258

 

NGS & 第三代定序服務


Nanopore,Illumina長短序列機型齊全
高效率,高品質的好選擇
專業的樣品品管程序與文庫製備
專業的生物資訊分析與服務諮詢